“最美青年教师” 李富钢 事迹
李富钢,男,汉族,1987.出生,四川都江堰人,2011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先后在成都高斯贝尔集团成都研发中心担任研发工程师,成都新舟锐视担任研发工程师。2013回校任教,担任实验室管理员,2018评为实验师,现就读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目前担任2024级电子信息工程4班班主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20,21,23年里三次学院考核评优。连续2年获得创新先进个人,一次优秀工会会员。连续多年获得智能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四川省机器人竞赛,三创赛,等等比赛优秀指导教师。
先后带领学生获得智能汽车竞赛国家级奖项10项,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几十余项。指导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省级铜奖5项,指导学生创新训练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4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9篇,申请专利4项。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自学生时代起,李富钢便与实验室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各类竞赛之中。初次邂逅智能车的那一刻,他便被其深深吸引,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小车、为校争光。大学时光里,武珈山德馨楼304实验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家。2010年的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李富钢率领的队伍在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西部赛中脱颖而出,荣获西部第二,并在全国总决赛中力压众多名校,勇夺乐山师范学院首个全国特等奖(全国前三)。
毕业后在成都工作,他的心依旧牵挂着实验室,他时常抽空回校,看望恩师与师弟,用自己的经历激励他们不断前行。2013年,受学院诚挚邀请,经过深思熟虑,李富钢毅然放弃了成都高新区的高薪职位,回归母校任教。在当时分管副院长蒋院的鼓励和支持下,毅然加入智能车实验室,团队指导教师携手并进,历经多年探索,成功构建了一套高效的带队模式,锻造出一支专业素养卓越的指导团队,将智能车竞赛成绩推向了新的高度——连续四年蝉联四川省及西部地区综合排名第一,稳居全国前五,并在在2023、2024年连续斩获两个特等奖。
从个人摘得特等奖的荣耀,到如今带领学生获得特等奖,时隔十余载,李富钢感慨万千。他深知,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但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同聚焦于热爱的事业,并肩作战,共同成就几番不凡,这份经历尤为珍贵且不易。
他是这样指导学生竞赛的:
在平时训练中,他很严格,要求学生一定按照要求来,他提出的“没有规划不做事,没有态度不重用,没有结束不放弃。制定奖惩严明的制度。但是在赛场,他又会把决策权交给学生,选择相信学生,让学生学会担当,学会思考。在学生竞赛失败后,他首先反思的是自己的指导思路而不是责备学生。他始终在努力做到让学生发挥能力与取得奖项之间的平衡。在放手与不放手之间决策。但他敢于尝试,敢于负责。在与学生讨论新赛题设计方案时。他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尝试自己想法,对于一些学生提出得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得想法,他也不会用自己的经验立即去反驳和阻止学生,他会给学生一段时间去尝试,他们自己撞得头破血流,才会真正深刻的认识一个问题。但他也不会放任学生沿着错误得方向越走越远。这个度如何把控,是目前比起单纯的攻克技术更难的地方。他的指导宗旨是一定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找到解题的成就感,不得以才会干预。他时常对学生说“我不确定我的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希望你们给点意见。”希望学生能主动担当,为实验室建设贡献力量。
他认为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学习潜力一旦爆发出来,是可以远超老师的,所以他鼓励学生把新的技术学懂了来教他。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接纳的心态,使得众多学生非常愿意和他一起探讨和分享日常的学习成果及技术技术。
李富钢老师深知,刚愎自用与闭门造车只会让人渐行渐远。因此,他积极对外拓展,与兄弟院校的指导教师建立深厚的友谊,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对内,他则勇于向竞赛负责人提出大胆的建议,并敢于将这些建议付诸实践,推动实验室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他非常敬佩负责人杨老师,因为杨老师总会说,你去弄吧,失败了他担着。
李富钢老师提出的“抓平时,放比赛”、“关注人,忽略车”的策略,不仅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竞赛成绩上实现了丰收。这一策略的成功实施,充分展示了他始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基的实践教育改革创新理念。
对于实验室的发展成长,李富钢老师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将实验室的发展划分为1.0到3.0的不同阶段,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总结。毫不掩饰实验室在某个阶段所经历的失败和惨痛教训。正是这种坦诚和谦逊的态度,让实验室的文化深深的吸引着学生们,学生们争先为实验室的发展贡献力量,让实验室这个大家庭更加的团结。
目前,李富钢老师正按照他和团队的构思,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实验室向前发展。每当面临选择时,他总是想起一句话:“没有人一来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只是努力着,让选择变得正确。
积极挖掘人才潜力,培育新一代中坚力量:
李富钢老师总结了我们在智能车竞赛中屡获佳绩的关键因素,这不仅得益于学校全方位的支持与投入,更离不开指导教师团队的精心培育与无私奉献。作为一支专业且独具特色的指导力量,教师团队不仅有丰富的组织带队经验,个人更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亲手设计调试作品,还能将多年积累的知识进行总结,编写为教材。将知识与经验传承给更多学子。因此,构建并持续优化指导教师人才梯队,成为了推动团队持续发展、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他在得知学院迎来了新教师的消息后,意识到这是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实力的好机会。他便发出邀请,成功引进了其中一位新老师加入智能车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指导与实战锻炼,这位新成员迅速成长,不仅融入了团队的文化,更逐渐展现出了成为指导团队核心力量的潜质与实力,为团队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李富钢老师听说有学生想自己创业想法的时候,认真分析了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立即联系到职教专业负责人童强老师,汇报给学院领导,成功为学生申请到了一间宽敞的创业场地,开始创新创业工作。他也成为最早一批带领学生注册公司并入驻孵化园的老师之一。他认为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不只是改改PPT,商业计划书,做几次演讲。这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
所以他决定亲自下场。参与到学生的创业项目中去,他前期不仅仅垫资2万多元购置设备,办公家具,印刷宣传资料等等。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做展示,到学校门口发传单,到小区做宣传。全程参与各项事务,帮助公司研发培训课程,开展业务。在他的陪伴下,学生的技术能力,业务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公司很快进入正轨。在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在机器人编程培训,产品研发,也做到一定的影响力,更有许多学校,商家,培训机构主动寻求合作。因为个人发展的需要,当初的创业学生大部分都离开了孵化园。但他们都分别成为机器人教培行业的专家,有在乐山海棠实验中学任教,有在嘉祥外国语任教的,有在相关企业任职的等等,都在这个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也得益于创新创业这个过程打下的坚实基础。时至今日,回想那段创业的经历,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是值得回味的。他自己本人也在其中收获许多知识。学生更是借助这个平台,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学生眼中的李富钢老师:
陈莲瑛:李老师是我大学旅途中的引路人。初入学时他指导我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后来又帮助我成功申请大创项目并获得国际级立项。他在比赛中悉心指导,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认真与坚持,教会我遇事冷静从容。这些品质悄然在我心中生根,成为我追求的目标。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而我会铭记李老师的教诲。
蒋薪玉:钢哥在智能车方面的知识非常广泛而且深入。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还记得初入实验室,钢哥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耐心地将复杂的概念拆解成一个个易懂的片段,逐步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智能车知识体系。在他的引领下,我们顺利地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进入了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
我们从对智能车一无所知的小白,逐渐成长为能熟练驾驭其原理和技术的探索者。掌握了从智能车机械构造到复杂电路设计,再到编程逻辑的全面知识体系。代码编程能力更是得到了质的飞跃,从最初写得杂乱无章到如今的规范有序、逻辑清晰,这都得益于钢哥的悉心指导。
白奉国:钢哥是我们实验室的传奇老师,每次比赛他都亲自带队,和我们一起熬夜奋斗,从来不只是站在一旁指挥。他总是能够深入到团队中,和我们一起分析赛题、制定战术,准确找到比赛的关键点。尤其是在电赛中,钢哥对赛题的预测和判断总是让人惊叹,每次都能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器件和方案,确保我们在比赛中占据先机。
记得有一场比赛,由于赛题规则突然更改,情况一度对我们不利,团队士气有些低落。就在大家焦虑的时候,钢哥却毫不慌乱,冷静地重新审视了比赛进程,然后给我们明确了策略。最终,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了逆袭,拿下全国一等奖。钢哥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领航者,每一场比赛有他在,就仿佛有了定海神针。他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无数次帮助我们实验室团队在比赛中力挽狂澜。
李亿:2023年4月校赛,那是我第一年加入实验室,也是人生中第一次做车,校赛在桂花广场主席台上举行。周围的同学全都在试车,调整比赛状态,看到别人的车基本都没问题,我们的车几个小时了问题都还没找到,难免产生了焦虑的情绪。在比赛开始前,钢哥来到现场注意到了我们的小车在一个地方老是出错,就帮助我们分析原因,钢哥经验丰富,一下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是传感器歪了,导致采值时两边电感值有差异,但是比赛马上开始了,重新调试已经来不及了,比赛开始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跑了几圈下来都没有成功,不得已弃赛了,我们成为了第一届乐师智能车校赛弃赛的队伍,不过钢哥并没有因为我们比赛的失误而放弃培养我们,反而是带着我们仔细分析问题,看的出来老师以锻炼我们学生能力作为第一目标。
雍昊:李富钢老师,我们常常都称他为创新训练中心的头脑,因为每次比赛钢哥总能给我们最英明最正确的指导,让我们能在比赛中取得不菲的成绩,在众多九八五院校中脱颖而出。还记得当年我初入实验室,钢哥就开始指导我们,为我们打好了牢固的基础,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我在调试小车遇到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却总是弄不明白,当我去找到钢哥时,他总是能找到问题所在,并且不厌其烦的指导我,让我有了继续努力的决心,到后来我跟队友们参加比赛,当钢哥每次来到我们的比赛场地时,总会问问我们的进度,问我们有没有问题,有这样一个为我们的比赛出谋划策,处处为我们着想,为我们能够成长的老师,让我有着深深的感动。
蔡成震:在比赛的准备阶段,钢哥每天都会到准备场地,关心每个队伍的情况,若是遇到困难,钢哥总会与该队的队员讨论,商讨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比赛中,钢哥也是在每个队伍进行比赛的第一时间出现在场外,安抚紧张的队员,看到其有困难,也会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出解决方案。在比赛后,若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钢哥会让其再接再厉,若是失意了,钢哥也会给与鼓励,让其不要气馁,重振旗鼓,来年再战。所以,钢哥他是我们敬爱的指导老师,也是好朋友。
张宇杭:在我们学校的智能车实验室里,有个特别厉害的人,那就是钢哥。钢哥在我心里,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是带着我们成长的人,既是好老师,也是好朋友。准备比赛的时候,就跟打仗似的,特别紧张激烈,钢哥就是我们的头儿。他啥知识都不藏着,耐心地给我们讲智能车的原理、细节,再复杂的电路和代码,经他一讲,就不觉得那么难了。他还教我们该怎么学习,怎么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不只是告诉我们答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己会思考、会探索。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是遇到困难,感觉迷茫或者犯错了,钢哥就会用那他独特的那种能够抚慰心灵眼神看着我们,然后说:“别害怕犯错,只要能从错误里学到东西,那就是好事,这可都是你们以后成长的垫脚石。” 每次听到钢哥这样说,我们的那种愧疚就一下子减轻了很多,就又有劲儿去继续搞车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