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杜丽君)乐山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主办的AI赋能《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研会于2025年9月25日在特教C栋305教室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公共课教研室承办,由张贵红副教授和杜丽君老师作AI赋能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专题汇报。汇报聚焦 AI 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系统构建了 “智能素养 + 工具应用 + 实践创新”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参会教师清晰呈现了 AI 时代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方向与实施路径。
本门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智能化处理能力和计算思维为核心目标,精心设计六大知识模块:一是信息智能素养与计算思维,通过 AI 典型应用案例解析,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化、智能化的问题解决思路;二是人工智能概述,涵盖 AI 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原理及主流技术分支,为后续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三是信息技术基础,结合 AI 技术革新,重构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等传统内容,突出智能设备与智能系统的应用逻辑;四是网络新技术,重点讲解 5G、物联网等技术与 AI 的协同应用,展现智能网络的发展趋势;五是信息检索,引入智能检索算法、语义分析技术等,教授学生利用 AI 工具精准获取、筛选和整合信息;六是大模型应用,以 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主流 AI 工具为实践载体,详细讲解其在文档智能编辑(如自动排版、内容润色)、数据分析(如数据可视化、趋势预测)、文稿制作(如 PPT 智能生成、文案创作)等场景的具体操作方法,助力学生将 AI 工具转化为学习与实践的 “高效助手”。
由于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且涉及多维度 AI 应用场景,参会教师围绕课程特色提炼、教学方法创新设计、课程案例开发、考核方式优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教师们一致认为,课程需进一步强化“AI 赋能”的特色标签,既要避免 AI 技术的简单堆砌,也要防止传统教学内容与 AI 元素的脱节,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与协同推进。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参会教师最终达成共识:为充分拓展学生眼界、提升学生 AI 应用能力,课程将构建 “多平台支撑 + 多场景实践” 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整合优质线上线下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探究的需求;另一方面,结合不同知识模块设计 AI 赋能的实践任务,例如在 “信息检索” 模块,要求学生利用 AI 检索工具完成特定主题的文献调研并生成智能分析报告;在 “大模型应用” 模块,布置 “AI 辅助校园活动方案设计” 任务,让学生运用豆包等工具完成方案初稿撰写、数据分析及 PPT 制作,通过 “理论学习 - 工具实操 - 任务落地” 的闭环教学,帮助学生真正掌握 AI 工具的应用逻辑,形成 “学用结合、以用促学” 的良好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