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媛,乐山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级本科生,汉族,共青团员。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乐山师范学院校设一、二等综合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军训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第十四、十五届蓝桥杯四川赛区一等奖、第十六、十七届四川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铜奖、网络技术挑战赛西南赛区三等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天梯赛”“华山论剑”组省级三等奖。软件著作权1项,发明专利1项,主研项目《手语小智》获“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银奖,并在第28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作为国家通用手语推广成果展出,获教育部领导关注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新华社新闻报道。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时光淬炼,铸就成长。站在大学生涯承前启后的交汇点回望,这三年是一场深刻的“双向奔赴”:我以热忱探索知识疆域,这段旅程亦以技能精进、视野开阔与心智成熟,重塑了我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从“我该如何学习”到“我为何而学”的求索,已为我标定方向。我愿怀揣积淀,继续追风赶月,奔赴平芜尽处的春山。
格物致知:在算法的世界里构建思维之梯
对我而言,编程是为复杂世界建立清晰模型的艺术。加入ACM集训队后,这份认知愈发深刻——每道题都是待解谜题,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思维结构与韧性。
我的ACM征程,始于一次彻底的自我审视。当身边的队友用“状态压缩”解题,我却困于递归函数堆栈溢出。我清醒认知到与顶尖选手的差距,并非在于编写的代码行数,而在于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思维”。这份清醒的认知,促使我开启了一场从底层重构思维模式的旅程。
我摒弃盲目刷题,采用“解剖式”学习。对于经典算法,我不再只默写模板,而是强迫自己回答三个问题:逻辑原理是什么、性能边界在哪、能与哪些其他算法连接。我沉浸在问题迷宫中,享受寻找最优路径的心流体验。深夜在实验室,白板画满数据结构与状态转换图,笔记本多记录失败推导与顿悟瞬间。
这段经历赋予我的,远不止赛场的奖牌。它塑造了我面对任何复杂挑战时的核心方法论:将模糊需求转化为可定义问题,分解复杂任务为可执行步骤,在约束中寻最优解。这套“思维之梯”,让我在后续项目与研究中总能抓住核心,构建出清晰、稳健的解决方案。
科技维新:以技术内核驱动普惠教育
大三时,我们响应老师号召,组建五人团队,承担起升级《手语小智》的研发任务。前一版侧重识别功能,而我们的核心使命是赋予它强大“教学”能力,将其从工具型应用升级为结构化手语学习平台。
我们认识到,实现“可教学”比“可识别”挑战更复杂,要求系统不仅“看得懂”,更要“讲得清”“评得准”。为此,我们重构技术框架,整合动作捕捉、轨迹分析与标准比对算法,为手语词汇构建可量化评价模型。学习者做出手势,系统能实时分解动作、对比关键节点,给出如经验丰富老师般精准反馈,如“手腕角度需内旋15度”等。这一从“识别”到“教学”的技术跨越,奠定了产品核心竞争力。
这份由硬核技术支撑的创新价值获国家认可。我们项目作为国家通用手语推广重大成果,亮相第28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展台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观看手语学习功能演示,高度评价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降低学习门槛、促进社会包容的实践。这一里程碑事件,相继获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与新华社新闻报道。
从实验室到国家展台,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源于用扎实技术方案解决真实社会需求。当代码驱动手势、点亮理解、消除隔阂时,科技便实现了最本真价值。
知行合一:在传承与开拓中构建技术共同体
担任ACM社团社长,对我来说是从“竞赛参与者”到“生态建设者”的角色转变。我明白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我的责任是传递滋养,构建有活力的技术社群。
为此,我主导重构社团培训体系。不再进行零散知识分享,而是设计贯穿全学期的“算法能力提升路径图”,包括面向新生的“编程启航”工作坊、针对校赛的“算法精讲”专题训练、备战省赛的“实战模拟”周赛。我亲自参与课程设计,组织核心队员担任讲师,将我们踩过的“坑”和总结的“最佳实践”系统传授给社员。
同时,我全力推动“以赛促学”文化。我们不仅组织常规练习赛,还成功承办校级程序设计大赛,吸引超200名同学参与。从赛题设计、平台搭建到现场组织,团队展现出卓越执行力。看到参赛者在比赛中切磋提升,我深切体会到,成功平台激发的能量远胜单打独斗。
这段经历让我超越技术视野,理解“知行合一”:知识在于应用,个人卓越在于成就集体。搭建让更多人脱颖而出的平台,其社会价值与成就感比个人奖项更深远。
继往开来:以青春之我,赴山海之约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回首来路,实验室挑灯夜战、与队友思维碰撞、为社群服务的真心,如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前路的光芒。站在新起点,我更清晰看到未来方向,那是将技术理想融入社会进步的征途。
未来,我渴望在智能系统与人机交互领域继续探索。我明白,技术价值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我希望通过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打破信息壁垒、用更智能的算法优化公共资源,让自己的代码推动社会进步,使技术创新服务于人。
同时,我将铭记“众行者远”,期待与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联合舰队”,在攻克技术难关时互相启发、彼此成就。个人力量如星火,众人智慧汇成灯塔。我愿成为技术薪火的传递者,像师长前辈指引我一样,帮助更多同行者,让知识奔流不息。
前路或许漫长,挑战必然接踵而至,但我已准备好以初心为罗盘,以实干为舟楫。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深耕不辍,用代码书写担当,用奉献诠释价值——这便是我对“不负韶华”最坚定的回答。追风赶月,终见春山;跨越平芜,自有山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