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访信箱 |联系我们

工作动态

More+
包蕊
发稿时间:2025-07-02 21:44:16 发稿人:


个人简介。包蕊,女,汉族,2004年9月出生,共青团员,乐山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网络工程专业 2021级网络工程二班本科生。曾获校级综合二等奖学金;“院级三好学生”称号;四川省大学生智慧文旅作品创新创作大赛一等奖;曾任学院学科部副部长。









(二)个人事迹。

防护服下的青春印记

—— 从 "扫码小白" 到防疫先锋的蜕变之路

在上大学的第一年寒假返乡,疫情仍然肆虐。我原本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社会实践报告而报名参加的家乡一所医院的核酸检测处志愿者。最初是想着达到学校规定的时间便放弃这份工作。直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彻底改变了我的这些愚蠢的想法。对于白色的防护服之前都只是看着其他医护人员穿着觉得穿上防护服的她们非常帅气英勇。直到我自己穿上,仿佛这是即将上战场的战士穿上了铠甲,神气又神圣。 5 度的清晨,我负责扫码登记以及维持排队秩序,还有测量体温。冻僵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反复打滑,第一位阿姨的身份证信息录了三遍才成功。她却笑着说:"姑娘,别慌,慢慢来。" 这句话像暖流融化了我的紧张。那天我在防护服内侧偷偷写下:"记住每个温暖的瞬间。"



随着检测量激增,我发现看似简单的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状况百出。比如:老年人扫码困难的问题。于是,我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记录下各种问题并及时在工作结束后,向上级反映,可以在排队的地点放置图文并茂的扫码指南,标注每个步骤。当看到老年人对着打印好的指南说"这图一看就懂" 时,那种被需要的幸福感让我充满力量。还有,面对一些群众忘记带口罩,但是不会在自助贩卖机上成功购买到口罩时、我一边上前帮忙购买,一边将这个问题看在眼里,暗暗记在心里。又或者是排队时,大家掌握不好一米的间隔,总是容易挨得太近,会加大传染的风险。在开会时,我将这些问题一一指出,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并且事实证明,这些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对于口罩的购买,可以安排人手在门口贩卖口罩或者在自助售货机上贴上操作流程。对于一米间隔,我们在地上贴上红色的贴布指示。看着一个个问题被解决,我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当然,工作过程也有不如意的时候。在排队期间,为了减少大家的排队时间,我呼吁年轻人按照线上预约的指南,在手机上填写基本信息,这样就不用医护人员一个一个录入电脑,大大加快了工作进程。但是,我刚拿起喇叭说完,大家将我包围起来,迫切的询问操作流程或者直接将手机递到我手里,让我操作。但是我只有一个人,一双手,顾不过来,所以可能在面对一些问题,我没能及时解答。此时,我听见一位男子非常生气的对一位女士说:“人家都没理你,你还问她干啥?”我当时用着急的语气说了句抱歉,便继续低头解答其他人的问题。等我忙完,才开始一个一个测量体温,测到刚刚那位男士时,他双手抱在胸前,仰着头不让我测。嘴里还念叨着:“我发烧了,不用测了。”按照规定,发烧的群众需要前往另一个通道做核酸检测。我试图测量他的体温来确认一下,但他倔强的不让我测。我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我当时没来得及帮他的妻子线上预约。当时觉得很委屈,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了,一边帮其他人测量一边抽泣。测到另一位大哥时,他用非常“凶”的语气关心我怎么了。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之后,他中气十足的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别哭了......”周围的群众也在附和,认为我们也不容易,已经做得很好了等等。听着这些话,我重拾心情,擦干眼泪继续工作。感觉自己的付出有被看见,很值得。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成为志愿者队长。第一次带新队员培训时,00 后的小陈问我:"防护服闷不闷?" 我指着自己防护服上的大白 签名说:"闷,但值得。" 后来这个签名成了我们团队的标志,每个人都会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的 "战疫代号"。看着自己身上的防护服,我突然有了一些感触。最开始穿上的时候,只觉得很帅气,没有看到背后的需要承担的责任。这不只是我的“铠甲”,更是一个重担。并且,我们这还是在冬天,穿上都如此难受,更不要说,在接近四十度的夏天,医护人员们是什么感受。我在视频里看见过,工作结束后,她们防护服里面已经“汗流成河。”我当时只觉得很厉害,现在看来,更多的是心疼和敬佩。

为了让志愿服务更可持续,我们设计了 "防疫知识盲盒"。排队时,群众们抽取印有防疫知识的小卡片,答对即可兑换口罩或消毒湿巾。这个创意让枯燥的等待变成了知识互动,单日检测量提升 30% 的同时,防疫知识普及率达到 98%。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防疫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传递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防护服上写点什么:"今天的太阳很暖""2003 年非典被保护的孩子,2022年换我们守护世界 "。这些字迹随着防护服的更替不断消失,但那些在扫码窗口相遇的微笑、在寒夜里互相鼓励的话语、在创新突破时的雀跃,早已刻进生命的年轮。

防护服裹住的不仅是身躯,更是一份责任;护目镜模糊的不仅是视线,更是一段青春。这段经历让我懂得:所谓 "英雄",不过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而我,愿永远做那个在人群中点亮微光的人。

2


Copyright © 2018 乐山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联系电话: 0833-2276382